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陕西非遗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日期:2025-05-21来源: 作者:关注:

5月18日至19日,由我校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陕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陕西省翻译协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研究处协办的“陕西非遗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渭南召开。校长李强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副校长卢爱刚主持。

来自国内外33所高校及美国、英国、埃及、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泰国、韩国等7个国家的55名专家学者,与我校师生和渭南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非遗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大计。

李强在欢迎辞中指出,渭南作为关中文化核心区,拥有3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之首,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学校始终坚持“扎根渭南、深耕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办学理念,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在“华阴老腔”学术研究、《史记观止》英译工程及渭南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成果丰硕,为非遗传承注入国际视野。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既是对我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对外传播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实践。

陕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杨跃、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在致辞中高度肯定我校在非遗外译领域的探索,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的坚守与突破”提出深刻见解。他们指出,技术赋能下更需坚守人文底色,以有温度的翻译传递文化灵魂,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主旨报告环节,七位中外专家从多维度分享前沿观点:

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校担当: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线上结合图像资料,提出“精准选题、立体选材”策略,强调高校应发挥学科优势,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中勇担主力。

多模态译介破解文化折扣: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针对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提出“方言转写保原味、意象转换促理解、数字技术强呈现”的三维策略,主张构建“翻译教学+文化传播”协同体系,推动地方非遗向世界文化资产转化。

海外视角下的翻译实践:美国汉学家白亚仁教授以《徐霞客游记》翻译为例,解析文化负载词处理技巧,揭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复杂性与独特魅力;西京学院Robin Gilbank教授结合《走进隐秘的陕西》,从“文化陌生化”视角探讨社火、面花等术语的英译,强调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张力。

技术时代的翻译伦理:西安外国语大学姜亚军教授通过盆景、拼布案例,指出AI在文化隐喻处理上的局限,重申人类译者在情感传递、语境适配中的不可替代性;西安工程大学胡伟华教授系统梳理数字人文工具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场景,为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提供技术路径。

非遗传播的活态链条:西北大学Mehad Mousa教授揭秘中国皮影戏在埃及的传播历程,展现非遗跨文化交流的生动脉络,为文明互鉴提供实证范例。

闭幕式上,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海荣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实践经验,搭建多学科、多语种交流平台,必将促进非物质文化翻译实践创新。她强调,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助力陕西文化“走出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陕西非遗资源富集,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手段,构建“翻译+传播+教育”一体化体系,推动中华非遗从“文化独白”走向“世界对话”,实现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在非遗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迈上新台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了“渭南师院力量”。(通讯员 栗亚杰 李军胜 审核人 武江波)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2024年“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季暨“悦动健康”心理嘉年华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