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现状:
外国语学院目前拥有文学类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的1个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和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3个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俄语语言文学,其中日语、朝鲜语和俄语学科由于师资队伍小,几乎是一个人一个研究方向,研究力量较单薄。 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属于校级优势学科,依托外国语言文化与教学研究中心,建成了四个研究方向,6个研究团队,且与省社科联建立了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学校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按照“大师引领、项目推进、特色建设、组织给力”的基本方针,经过不断地努力,本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共有教师7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8人,讲师36人;拥有硕士学位教师61人。在科研方面,2020年英语学科教师获批厅局级以上项目15余项, 校级项目25余项;年均发表论文17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篇;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
二、主干学科和国家一流学科比较存在的主要差距:
学科特色:
本学科在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主干学科研究领域不具有鲜明的学术优势和强项。
学科队伍:
学术队伍中所有人员应具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低于40%。学科带头人不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近5年没有在本学科国内和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领域内学术论文至少2篇,在国内和国际重要学术出版社没有出版过专著、译著或编著,没有主持过或正在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学术骨干不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科学研究:
近5年,本学科师均纵向科研经费达不到1.5万元以上,专任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含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少于6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少于10项。
学术交流:
近5年,本学科没有主办或承办省级、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不少于3次);专任教师年均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达不到1次以上,(且提交论文)。
总之,本学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缺乏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 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低,影响了学科团队的发展。
三、建设目标:
根据本学科在陕西省高校中所处位置、现有的学科基础以及国家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的基本条件,本学科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力争成为校级一流学科,达到国家外国语言文学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在此之前,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英语教育硕士,为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打好基础。
四、建设措施:
1. 凝练学科方向。基于现有基础上的 5个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 、应用语言学研究 、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及师资教育发展研究 ),凝练并重点建设两个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学科教学论(申报教育专业硕士点)。
2. 整合人才队伍。以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所为依托,根据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兴趣和方向,使每位教师明确学术身份,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瞄准研究领域,组织精兵强将,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层次和质量。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外语博士研究生,柔性引进国内本学科名师: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姜亚军教授;邀请校外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杨晓华教授,李杰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杨林副教授等;培养3-5名学科带头人:雷来富、李碧云、乔明文、赵爱莉、宋引秀。发挥专家学者们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引领和带头作用。
4.推荐和培养5—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高凤平、李碧云、雷来富、乔明文、宋引秀、李会琴等),使他们逐渐熟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具体任务:开设的课程,教学方法,测试方法,学术研究等,为成功申办硕士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5.优化人才队伍,强化团队意识,避免散兵作战,形成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科队伍。基于现有的师资资源和学术梯队,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职称、年龄,培养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在职教师进修或提升学历;定期聘请名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或讲学,全面改善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
6.学历提升方面(教师):鼓励并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5—7人(崔彦飞、谢韶亮 、杨阿朋、罗萍、贾红安等)。
选派教师2-5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或做访问学者(魏瑜芬、谭焕新、杨秋娟等)。
人才培养方面(学生):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每年2--3项,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5篇;鼓励高年级学生报考研究生以及社会上各类考试,积极提供考前指导和辅导,提高就业率;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院级、省级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类演讲赛、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校企合作方面:加强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临渭区,合阳县等)、翻译机构(西安)、企业(西安,渭南)合作,不断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重点学科方向团队建设:
1.翻译理论与实践:带头人:
高凤平 教授 赵爱莉 副教授 硕士
宋引秀 教授 牛小艾 副教授 硕士
冯宏 副教授 硕士 李海荣 副教授 硕士
杜晓军 副教授 硕士 谭焕新 副教授 硕士
仇战宏 讲师 硕士 卢 峰 讲师 硕士
程墨芳 讲师 硕士
研究内容:英汉、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以“任务型”立体化教学模式为依托,融合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交际文化、职业技能、渭南地方文化和英汉、汉英互译能力为一体,使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训练既有横向的交流与 默契,又有纵向的衔接与延伸,旨在营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素材 与背景文化的信息场,并通过设立真实语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沟通环境中生成目标语言内容,有效提高交际能力和与翻译相关的职业能力。
核心研究课题: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型英汉、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兴趣为依托 ,以实践为中心 ,以能力为目标 ,采用以任务为依托的课堂活动途径,通过各课程、各年级教学内容的相互依托与合理衔接,探索一条适合本地、本校教学环境、生源条件、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的,能够有效激活学习过程,解决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问题的特色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英语学科教学论:带头人:
雷来富 教授 乔明文 副教授 硕士
李碧云 教授 吴雅萍 副教授 硕士
刘晓玲 副教授 硕士 李会琴 副教授 硕士
王淑莉 副教授 硕士 李圣恩 副教授 硕士
薛国平 副教授 硕士 王渭刚 讲师 硕士
马进胜 讲师 硕士
研究内容: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传授英语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训练英语教学基本技能,结合渭南基础教育实际,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英语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并能适应21世纪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核心研究课题: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探究
在学习和掌握教学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学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渭南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尝试,在听、说、读、写、译等教学上,在课堂设计、教学管理和外语教学的深层意义等方面,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预期成果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到2021年底,力争晋升教授2人(刘彦青,乔明文),副教授6人(孙乐,文辛,刘晓华,景艳娥,苏焕丽、李联宪)。
2.科研方面:
到2021年底,力争申报国家社科基金2项(杨阿鹏、王立群)或国家级基础教育项目1项(乔明文),省级社科项目4项(褚瑞丽、刘景、程墨芳、田苗),厅级项目6项(吴艳华等),出版专著2部(罗萍、文辛),译著2部。
3.学术交流:
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次,学科团队成员每年参加学术会议10次,邀请国内外外语教学和科研大咖作报告2-3次。
4.学生方面:
到2021年底,力争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参加国家级英语技能竞赛和教学竞赛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人次,参加省级英语比赛5项,获奖20人以上。专业4级通过率达到40%以上,专业8级通过率不低于高价平均水平上,考研上线人数达到15人以上。
总之,本学科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目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扶持学科带头人、建设学术研究梯队等手段,发挥现有外语教育特色和学科优势,拓展外语本科发展方向,发挥“创新团队”的凝聚作用和带头作用,利用组合优势,不断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持续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科研等方面力创校级“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