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与内容
为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找出本专业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朝鲜语专业于2018年四月至五月,对延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网络或电话调研的方式,收集北京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朝鲜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了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发展情况。并通过电话联络信泰电子(西安)有限公司、陕西恒生诺德高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环奥宇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西安艾弗斯特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西北大学中韩教育中心等用人单位,征求韩资企业、韩语教育机构等行业对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二、调研成果
经过本次调研,我们将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总结如下:
1.培养目标定位方面:
定位不够准确,建议以2018年4月最新颁布实施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标准,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韩国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丰富的韩国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在外事、外经贸、文化交流、韩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知识要求方面:
应在掌握韩国语言、文学知识等要求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3.课程体系方面:
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课时太少。根据新国标,课时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本专业目前总学分为163学分,符合新国标要求,但总学时不足2400,且其中通识课程比重过大,占总学时的23%。选修课模块划分不够清晰。
4.课程设置方面:
专家建议韩国语视听说一般应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共开设四个学期,周学时分别为2、4、4、4,以满足韩国语听说能力培养的需求。
韩国语笔译可按照韩译汉和汉译韩划分,分别各开设一个学期。
增开现代汉语作为选修课。
增开朝鲜、韩国简史选修课。
增开外事基础选修课。
5.实践环节方面:
实践课程种类少、实践环节落实不够扎实,建议设置校内实训环节。即在原有实践课程基础之上,增设为期六至八周的校内实训,包括外事礼仪实训、商贸韩语实训、韩语教学实训、韩语软件实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高质量的实践创新性质的实验课程,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求。
6.课外培养方面:
很多院校为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种韩国语演讲、征文等活动,或是为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规定获得相关获奖证书或等级证书可获学分。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考取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六级(TOPIK6)、朝鲜语专业八级(TKM8)、商务韩语从业资格证书、韩国语翻译证书、英语六级(CET6)、TOEFL、GRE,或是公开发表论文、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并撰写观后感等也可获得相应学分。
7.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
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韩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应用型韩语人才,应该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三、修订思路
本专业于5月3日召开了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议,会议上专业教师结合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参考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集思广益、热烈讨论,总结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将课程设置中需要进行修订的内容总结如下:
1. 《韩国语视听说》课程从现有的《韩国语视听说1-2》改为《韩国语视听说1-4》,开设学期为第三至第六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
2. 《韩国报刊选读》恢复为36学时。
3. 在第2学期增设专业选修课程《现代汉语》,共计36学时。
4. 在第3学期增设专业技能选修课程《韩文计算机操作》,共计18学时。
5. 在第4学期增加为期四周的校内会话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设导师,编排韩国文学、历史相关话剧并举行汇报演出,设2学分。在第7学期增加为期四周的校内实训环节,内容为外事礼仪实训、商贸韩语实训、韩语教学实训、韩语软件实训等,设2学分。
6. 在第6学期增设专业选修课程《韩国历史与文化》,共计36学时。
7. 在第7学期增设专业技能选修课《韩国企业文化与外事礼仪》,共计18学时。
8.《第二外语》从第3学期开设到第6学期。
8. 根据2018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9. 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建立更多适合学生实践锻炼的应用型实践基地。
四、工作建议
1. 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殊性,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提高外语专业总学时上限。新国标要求外语类专业总课时为2400-2900学时,鉴于朝鲜语专业为零起点专业,建议根据至少保证在2800学时以上,且提高专业核心课程占专业总课程的比例,以保障教学质量。
2. 允许各专业灵活设置课程模块,突出选修课研究方向,包括语言、翻译、文学、跨文化以及“韩语+”等方向。
3.《韩文计算机操作》课程需要机房以及配备相应的韩文操作系统、韩文办公软件hwp等。